审视雕塑的内心 ——曹云作品解读
2016-09-03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曹云的作品语言是多元化的,有着年轻艺术家群体的个性化表达特质。不同的主题与材料,在她的手中被雕琢得更为立体而生动,仔细观看其作品,会感悟到在中国传统雕塑语言骨架之下的当代雕塑艺术之灵性,或温润如水的宁静柔和,或率性随意的飘逸灵动,都在打动着观者的心。
大学期间,因为刚从湖南农村的传统家庭转换到北京,城乡差异对曹云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科毕业时,她以父亲的身体作为主体创作了一件写实上色雕塑,形体相对夸张,捕捉的是父亲高兴大笑的状态。雕塑做完后,曹云将其带到很多地方去做行为摄影。
对于一个没有机会来北京的农村父亲,以一种雕塑的形式去了各个标志性的景点,并成为女儿的作品,这种将雕塑强行拉入日常生活中,并观察到各类人群对这样一件赤裸裸雕塑的不同反应,似乎一下将她大学时期对于城乡差异的种种思考解答了,而且解答得很彻底。“这之后,我就没有了作为一名乡下来的‘野孩子’的种种不解和愤慨,并逐渐被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所改造和异化。”曹云说。

曹云 《过隙》 38×15×37厘米 青铜着色 2013年
硕士期间,在导师赵萌指导下,曹云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改变,“将所学转变为创作”,成为这一时期她作品的最大特征。在此期间她创作了作品《合》系列,并做了《中西方雕塑形成期的材料语言比较研究》的课题,她通过对中西方雕塑形成期不同材料运用倾向的研究,探索中西方雕塑走向大相径庭的某些根源。
在曹云的个人网站上,她将自己的作品分为“合、仁、骥、陶、灵、玩”6个板块,板块名字言简意赅却又极富中国味道。在每个板块下,是其对作品巧妙的分类,如“合”板块集结的是运用综合材料创作的作品,体现出不同材料语言的融合与碰撞;“仁”板块是人物系列,这一系列延续了她本科时创作父亲人像的初衷,人像素材来源于她的学生和周边的朋友;“玩”板块则呈现了她于雕塑之外在水墨上的探索与实践。
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曹云擅长使用多元的传统材料,一方面有利于对传统材料的研究更透彻,另一方面其对这些材料有着从小到大的熟悉和依恋。如陶的塑形随性和烧制的偶然性,促成了雕塑的写意特征;铜是泥的转换材料,工序复杂的青铜作品制作流程,其中亦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也正是这些不可控因素,形成了青铜独有的材料语言,作为一种相对温暖和柔软的金属材质,更贴合自己作品主体的生命感。
木材主要运用在《合》系列作品中,“我使用了一些自然形态的树枝、树根与人工创作的雕塑结合在一起,保存了自然的创作力,每种不同形态的木材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语言,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我会探索更多的材料,尝试更多的材料组合形式,而不是去征服材料。”曹云说。
曹云的作品“骥”板块以马系列作品为主。这一系列诞生在她毕业初的两年,当她突然从紧张而密集的人群中脱身,拥有独立的空间,而这样放任自由的状态,在她看来必须用马这种动物来表现,“我做的马如同自己的状态,安静祥和就好。”
马像与人像是曹云近几年创作的主体,而之所以如此侧重,她有着自己的解读:“马是我在毕业后回归乡野的心境外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产物,我只是希望在做每件作品的过程中,去逐步推敲造型,推敲这件作品我最想表现的内在精神性,如何将我想表达的心境通过手的塑造呈现出来。我常坐在工作室,看着这些雕塑都在看着我,逐渐发现了它们的内心,它们仅用简洁的造型就能保存时间的基因,我认为这是雕塑艺术最美妙的地方。”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