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为何重金造“海报”

2016-09-09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电影《沉默的羔羊》海报灵感来自美国摄影大师菲利普1951年拍摄的作品。初看这张海报,是一张女孩的脸,她嘴巴上有一只飞蛾,因为主角杀手比尔渴望蜕变,他总是在被杀的人身上放一只蚕蛹或蝴蝶,有破茧成蝶之意。而飞蛾的头部很小,乍看就是一张白色的脸,但放大数倍后就会发现,飞蛾的这张脸是由几个女人身体组成的头骨,象征着杀手比尔取那些被害女孩的皮肤,做成美丽的衣服,完成自己的蜕变。看完这张海报,很多人惊叹这张海报设计者对细节的用心,也感叹一张海报背后是如此别有洞天。

    这样精心制作的电影海报在目前的中国电影界凤毛麟角。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好莱坞电影海报的高质量和高水准呢?在美国,海报制作流程的严谨程度不亚于拍一部电影:第一步,设计团队在开拍前,甚至是主要演员确定之前就能读到剧本。制片人喜欢同时雇佣多支海报设计团队,比如华纳往往会在开始时同时雇佣3至5家海报公司,让他们彼此竞争,谁在第一轮胜出谁就能继续做。但这并不是电影公司的定规。

    第二步,制作草图画本,向客户陈述方案大致构思。设计师首先画出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幅海报样稿的草图(视设计预算和影片大小决定),然后内部开会、筛选,列出一个建议的顺序和备选的清单,最后跟片方开会确认。这一轮会议会确认哪些草图是重点发展对象,哪些需要修改甚至彻底重做,另外还需要补充哪些,这样的沟通可能会重复多次甚至是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尽快从客户那里得到反馈,从而梳理出设计方向。

    第三步,绘制小样、拍摄照片、完成海报设计。确定方案之后,设计师马上绘制小样。拿着这些确定的样稿,海报团队就会跟制片方沟通,以确认哪些是需要演员单独拍摄的、哪些是需要影片特技部门配合出图的、哪些是海报团队跟组拍摄的。一般来说,设计团队从影片开拍前一年到一年半就开始工作,也有可能做了一堆小样但对方不满意,只能再找别家设计公司。如果是《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或《蝙蝠侠》这样的巨无霸电影,会同时雇佣4至6支不同的海报团队,将上述工作重复几次。

    因此,一张海报花费在2万美元至12万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制作的小样数量。一般的海报会做150个小样图,如《2012》就做了900个小样。整个印刷广告的总开销可能在6万美元至15万美元之间。一般的独立影片只需要3至4名设计师,像《蝙蝠侠:黑暗骑士》这样规模的电影,会用到6至8名设计师。

    常规的电影海报至少需要一版院线版(也就是主海报),还有一版先行版海报(一般是用作网络、媒体等发布用,有些电影会放出定妆照或人物版海报)。如果有海外发行计划会再出一版海外版。根据宣传发行需要,有些电影也会根据地域、受众、文化差异等因素进行区域设计方案。总的来说,海报版本都可以灵活应变。

    那么,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首先,从时间来看,我国海报设计行业才刚刚崛起,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影海报的设计环节方兴未艾。电影海报从过去只是简单的人物和文字堆砌,到现在才逐渐变得创意十足。

    其次,从创意上看,我们一直习惯于“借鉴”,缺乏原创精神,很多创意往往并非是设计师自己的原创。中国电影海报常常遭遇业界人士的调侃:“每一个外国电影海报都有一个中国宿敌”,可见国内电影海报的抄袭问题之严重。“没有原创海报,去国际电影节参加活动都非常丢人。”许多电影人坦言,“比如,日本电影海报在设计上经常使用日本传统的浮世绘方式,而我们中国却没有自己的原创特色,辨识度非常低,甚至因为抄袭沦为被嘲笑的对象。中国电影想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必须重视中国原创设计。”

    再次,我们还没有达到好莱坞海报设计的工业标准,国内电影界对海报设计还不够重视。在美国,哪怕是汤姆·汉克斯这样的大牌演员,都会按照设计师的意思专门为海报拍摄照片,但在中国,设计师很多时候拿到手的只有定妆照和剧照,往往无法表达出想要的东西,电影海报用图都是摄影师在现场的抓拍拼成的。而片方在项目开始时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想得差不多就去拍,素材不够设计师就凑合着用,大牌演员更是少有能配合海报拍摄的。

    期待将来有一天,中国原创海报能够有自己的特色标签,有足够的自信走出去,甚至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设计作品。当然,这些都需要设计师的慢慢锤炼,需要时间的沉淀、经验的积累和大环境的滋养,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的协调。只要电影人和设计师不放弃,相信这一天的到来并不遥远。

【我要纠错】作者:中国文化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