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文化资本的新机遇
2016-09-09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双重红利的推动下,以文化创意为引擎、以新技术新模式为加速器的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车道。互联网文化娱乐、创意设计艺术、文化旅游地产、新媒体与视频直播、文化体育与教育、文娱装备与技术产业等领域,呈现全面爆发的态势。
8月26日,在山东举办的“山东省文化产业资本创投峰会”,聚焦文化金融体制与机制创新,意在搭建文化产业对接金融资本的高效平台,提升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经济转型 困难与机遇并行
自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文化金融指导意见以来,很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纷纷成立了文化金融研究机构和部门。对于文化金融的定义,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说,文化金融,即文化生产领域金融服务与资本市场的产业业态和运行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我国的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原因是按照国外一些经济研究机构的研究,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极有可能跌破“十三五”的底线,从去年的10.1%到今年前4个月的5.2%,社会资本的投资增速仅为去年的一半。所以,虽然官方媒体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宣传,但客观来讲,很多体现经济发展的指标已经不容乐观。
“前两天国家电网的朋友提到今年国家电网的用电量持续下降。昨天一位专车司机,他原来是老板,因为生意不好做才兼职做司机。”魏鹏举举例说,“很多因素说明,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非常严峻。”
魏鹏举认为,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基本要素现在都已不存在或者发生转移,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劳动力都在发生调整;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我们也不能再选择以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国务院前不久专门研究制定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办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个利好。
严峻的形势往往伴随着机遇与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在魏鹏举看来,此时正值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机遇。他解释说,一方面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国家在战略层面显然对文化产业给予了极高的期待。“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制度产业,而在目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整个文字稿里面,描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唯一用到“支柱型产业”这个词的,其他领域都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也就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里面,支柱型产业成了文化产业的专有概念。
另一方面,从“互联网+”的角度看,互联网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有着长期利好影响,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以电影为例,互联网的进入对电影产业链的每个每个环节,尤其是票房营销的环节,都会有促进和提升。同时,互联网还会把自身的六七成用户导入到电影行业。”魏鹏举说。
金巍也对未来5年文化金融的4个发展趋势做出了预判:第一个特点是主体下沉,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与投资主体结构形成。当下特点是政府资本、金融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作为主导力量,而今后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转型期,应该更加侧重于社会资本和市场的力量。
第二要以直接融资为主。从2010年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到2014年文化金融合作间接融资一直是文化金融的主要方面,但是现在,即使间接融资渠道通畅也不能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短缺问题。第三为聚焦版权。内容产业是文化核心,所以以内容产业为中心的体系是一个大的趋势。第四是科技为先。
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前景广阔
毅达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周春芳站在文化产业股权融资的角度分享了科技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产业官方分为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广告会展业、创意设计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动漫游戏业及其他九大类,而业内人士将九大细分行业归纳整合后看到了投资的机会。
文化娱乐消费升级带来了经济红利。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井喷。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2012年超过5000美元。过去几年旅游、影视,包括娱乐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这个规律。
文化产业是在技术推动下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VR、AR等技术,以技术引领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对于投资方的投资偏好,周春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很难找到统一的文化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但是通过梳理之后发现,那些在投资领域或者现在发展非常好的项目,目前大多数都是以技术见长,也就是技术能力比较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中信建设证券投资银行总监董军峰则认为,大部分细分领域还是非常受资本追捧的。目前,整个大的细分领域主要集中在影视领域、传统的平面媒体、有线网络和游戏。其中占比最大的板块为影视领域;传统的平面媒体包括出版和报纸;有线网络因为是受益于行业政策的发展最早上市的,在90年代左右第一波上市;动漫游戏也是这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或者是政策红利逐渐发展起来的。
六大领域构成文化金融体系核心
金融必然离不开资本,文化金融是文化产业界与金融资本界的跨界、跨部门沟通与合作。因此,文化人需要用资本的视角与思维理解金融规则与逻辑,金融人同样也要用文化人的视角与习惯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与规则。
新元智库就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文化资本力”的概念,并建立了一整套“文化资本力指标体系”,由此让文化产业界与金融资本界有了一种共通的语言。
新元智库去年开发了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平台,在文化金融的体系当中,新元智库进行了思考。其一是资金转化工具。社会资本和大型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进入到文化产业当中是个普遍现象。许多大型的上市企业,包括互联网巨头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包括并购性的产业基金。
其二是信息服务平台。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和资本之间需要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够打通资本和企业的连接。
其三是建立信用评价平台。运用数据的模型,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式在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信用征信的机制。
其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将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用政府的风险补偿机制去进入到市场当中去。
其五是建立创新扶持机制。目前,文化产业主要是要大力培育新兴业态,建立创新扶持机制使文化产业的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能够使文化产业更多的企业在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下实现快速成长。
其六是多元金融工具。担保、小额贷款、租赁等金融工具。
文化产业既然被赋予文化产业的使命和经济责任,那么,作为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探索、遵循经济规律和产业逻辑,同时培育产业精神、促进产业发展。我们已经看到,文化金融和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中坚力量,包括很多新兴智库在推动培育文化产业精神和促进文化金融的发展。找到与文化产业发展合适的对接点,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文化产业精神,即文化工业精神,相信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无限。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