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格局融合之术
2016-09-09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经济因素一旦进入城市,如果应对不好,就造成整个城市空间秩序的混乱。但中国古代城市都在极力地维护其人文空间秩序,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破坏和削弱原有的人文空间秩序。
□□ 王树声
中国虽有“重农抑商”的文化传统,但事实上,商业活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晋商、徽商两大商帮。商业活动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并突破了以往“君子耻为邻”的偏见,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
此时代的中国哲学家们也在思考这些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之后,中国文化要如何提供新的价值标准,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王阳明无疑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这一观点也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商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商贸活动涌入城市,人口随之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城市格局也会发生不小的变化。
从《图典》中所见,不少城市随着商业的发展、市镇的扩大而不断发展原来的人文空间秩序,生长成为新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城市规划适应经济发展的一大智慧和贡献,对当今城市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例如,苏州、杭州乃是富庶之地,历史上一直是经济繁盛之区,明清两代更是进一步繁荣,但城市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隔断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破坏原有城市的结构,依然能遵循自然脉络和人文精神,处理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这从《姑苏繁华图》、《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中即可直观其义。正是如此,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这是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十分宝贵的传统,值得当今城市借鉴。
事实上,全国不少其他城市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例如湖南省湘潭县和河南省光山县就是典型的案例。
湖南湘潭号称“全楚之繁区”。历史记载,自明万历四年(1570年)建新城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近200余年的发展,城市急剧扩张。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绘《湘潭城总全图》可以看出,旧城和新区形态分明,新区沿湘江向西十余里,街道3层,浩浩荡荡。
新区发展改变了原有城市的形态,严整、围合的旧城与分散、开敞的新区相融合,南北山峦呼应,湘水中流,临江建筑以吊脚楼形式营建,以适应江岸地理条件,既节约了土地,也形成湘江沿岸丰富的地域建筑景致。东西十余里庙宇街衢纵横交错,商贾居民熙熙攘攘,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湘潭人居长卷。
清代乾隆时期河南省光山县,由于经济的繁荣,城市向南拓展,在南门外形成南关,也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新区,为光山最为繁华的商业区。从乾隆时期街市图可以清晰看出,南关新区街巷密集,财神庙几乎成为新区的中心,当年商业繁华场景自不必说。从南关新区的整体布局而言,它延续了与老城的关系,通过文德门与平桥这段街市,延续了老城的轴线,使新城旧城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新轴出平桥再至遇仙桥,直至大观楼而与官渡河融为一体。大观楼俗称望水楼,从街市图便能看出大观楼正处在轴线南端,临官渡河,成为滨河一大胜景,登楼山河城池即在目中。
历史上也有一些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城外日渐聚集街市,后因安全防卫之需,筑城墙维护,形成双城模式,但仍重视两城之间的空间秩序与文化景观营造,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象。
江西的大庾县、崇仁县就是典型的例子,南北双城中,一曰官城,系因礼乐而建,格局严整;一曰民城,因日用生活及贸易所需而建,格局相对自由。大庾县以“横浦桥”连接南北两城,崇仁县则以宝水为界,分南北两城,北为官城,南为民城。“两城烟绕”为崇仁十二景之一。
经济繁荣带来城市的发展,但商业并不是城市人居的全部。中国城市有一可贵之处,就是无论何时何境,都有一种“人”的意识,思考人的问题。
湖北汉口原为小镇,到明末清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通都大邑。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文化凝聚力削弱,文化志向淡漠。于是,徽州商人集聚地区就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重要地段修建了紫阳书院,祀朱熹,兼有教育与会馆的功能,成为凝聚徽商地方精神的场所。紫阳书院因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带来的新问题而修建的,可以说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城市功能自觉完善。
与此相通的还有上述光山县新区,除了密集的店铺外,其街市图上还标注了恩荣坊、世显坊、古塔、三教堂、岳王庙、观音阁、朝阳寺等重要的人文建筑,虽然是一个商业交流而形成的新区,依然有其文化理想的向往,有其人文环境建设的成就。
因此,人居环境建设是综合而复杂的,不论是因商贸而形成的新区,还是历史形成的旧区,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人的生活与理想,不能忽视城市人文环境的营造。当然,这是一个整体的功能完善,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风景营造、安全防御等各个方面。
同时,经济发展必然加快古代城市建设速度,这一过程中,在对城市人文空间秩序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文人士大夫发挥了关键作用。文人士大夫不仅是城市人文空间格局的设计者、实践者,还是维护者、传承者。他们以“守道”的精神,捍卫城市的人文空间秩序,并以他们的社会威望影响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这个秩序的守护,成为一方人心的共同价值。城市规划正是有了这个“共同价值”,才会在任何情况下,永葆中国精神。
(节选自《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有删减,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