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的异体 精神的心象 ——王非的水墨作品

2016-09-09 来源: 国家一级美术师官方网站
【字体: 打印
   与大多数现代水墨艺术家不同,王非视笔墨为水墨艺术的根本。他说:“笔墨是个体的人与社会自然承接后所产生的心象,是人心理的外化,是精神的缩影。”他的这种认识,暗合了元代以来的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观,是传统文脉在一个现代画家身上的体现,也可说是传统水墨文化精神的一种延续。
 
    □□    皮道坚
 
    王非延续了传统水墨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他只是抽象地继承了传统水墨艺术的表现性,并不拘泥于古人的笔墨。他坚信“当代文化的确立与完善,是新笔墨产生的母体”,他期待着这一新笔墨的出现,将之称为“笔墨的异体”。
 
    自上世纪80年代末,王非选择投身现代水墨艺术运动。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是一种文化运动,是推开世俗、引导大众审美消费的文化实践”。如此看待艺术,这也是王非所说的一种“境地”,而他之所以十年如一日地执着于此境地,理由简单:王非曾说过“人的自我放弃为下一次的生命找出了理由”。
 
    王非以“笔墨的异体”方式表达他对当代文化的真实感受,是一个艺术家纯粹个体的心象,已没有上世纪90年代“张力与表现”水墨中的那种躁动与狂放,也没一些“实验水墨”艺术家那样执着于形而上的思考,更没有近期新水墨中常可体认到的那种冥想的诗意与叙事的禅味。
 
    他的异体笔墨是点和线的恣意纵横挥洒,是墨色、灰色、银色、丙烯颜料在宣纸上奇妙地错综穿插、搭配组合、矛盾对抗、和谐交融。突破了传统笔墨的法度和韵味,也少了些传统笔墨的那份优雅与从容,但是能引人入胜,时而有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时而又好似“无边落木萧萧下”,它们混沌、模糊、朦胧,令人捉摸不透,却又直指人心。《人看人》、《虚壳》的这种引人解读的艺术魅力,当然并不完全来自王非的这种与当代文化共生的异体笔墨,图式上的安排更加深了作品的神秘意蕴。
 
    图像和符号主宰了人的生活,人们成了图像的附庸而不自觉。王非从2001年开始创作的《虚壳》系列就是旨在通过新材料的运用重新构建笔墨关系,以一种“充实完整之后的打破”方式来解构、重组人的形象,他看到一种“由表及里的萎缩,物质的繁荣粉饰了苍白,人的精神和文化被一点点消解”,王非说:“现在看到的肉体都有太多的脂肪和冷血,是个虚设的壳。”他要用这个虚设的壳来表现当代人的困惑与虚无。《人看人》系列是《虚壳》系列的延续,是王非对城市的别样解剖:“城市是一个人的大街。如同我看不到邻居存在一样,更多的人和我没有太多的关联,虽然彼此相互拥挤着,却形同陌路。”这或许正是王非的境地,王非的自我放弃让他推开世俗,远离尘嚣,远离铺天盖地的图像和符号;而他的“异体笔墨”则成为他“下一次的生命”的真实理由。
 
    作于2005年的《关系》系列,是王非艺术创作的一次重大转折,画家由推开世俗、远离尘嚣转而直面现实,直面当代都市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由远离图像和符号转变为对图像、符号的拒斥和抗争。与在《人与人》、《虚壳》画面中几乎看不到符号化的图形不同,《关系》系列中拥塞着大量的图形符号,各式各样的图形符号在王非用水墨营造的空间里横冲直撞、大行其道。但是尽管如此,人、人的身体、人的灵魂仍然是《关系》的主题。《关系》中的这些被野蛮的图形符号冲撞、包围、挤压、切割的人的身体,简直就是对现代化大生产将人异化为机器的强烈抗议。王非以他前所未有的、都市化的水墨新空间和水墨新图像表达了他对科技价值和“工具理性”的深深失望。如果说《人与人》、《虚壳》中的“异体笔墨”多少还在“书写性”上保留着与传统笔墨的同一性,则《关系》系列中大面积晕染、喷涂、拼贴、撕裂、拓印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拓展了水墨语言的能指阈限,更是对传统笔墨的彻底颠覆。
 
    《关系》以其对与传统笔墨同一性的放弃,赢得了它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同一性,再一次向世人显示了当代水墨艺术的生命力。王非也因此又一次以他认定的自我放弃方式,为他的下一次的生命“找出了理由”。
 
    (作者系当代知名艺术评论家)
【我要纠错】作者:专栏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二维码生成器